康奈爾聽力篩查儀主要是通過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自動聽性腦干誘發電位(AABR)方式來進行檢測,這類檢測方式更適合無法主觀配合測試的人群,因此在新生兒聽力檢測時常用。正常而言聽力檢查可以按是否需要受試者主觀配合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為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屬于客觀檢查,而除了聽力篩查儀,還有一些其它常見的聽力檢查設備。
常見的聽力檢查如純音測聽、言語測聽、小兒行為測聽等屬于主觀檢查。純音測聽是所有聽力檢查的“金標準”,因此只要是能夠主觀配合的人都首選此項聽力檢查,能夠對聽力損失程度進行定量診斷,能夠反映從外耳到聽覺中樞整個聽覺傳導通路的情況,是目前能夠準確反映聽敏度的主觀行為聽力測試之一;言語測聽是用言語信號作為刺激聲來檢查被試者的言語識別能力的測聽方法,比如給受試者聽一些詞匯,讓他們重復這些詞,然后記錄下來,檢查結果除了體現受試者是否“聽到”這些聲音,還體現了受試者能否“聽懂”這些信息,反映了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交流能力,常用于選配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之后評估其使用效果時。
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可選用視覺強化、游戲測聽等小兒行為測聽。視覺強化測聽是通過對受試兒童建立聽與光的定向條件反射,即在給出聲音信號時,給出光電玩具進行獎勵,以使受試兒童配合完成聽力測試,比較適合7個月至兩歲半的兒童;游戲測聽是通過將聽力測試與簡單有趣的游戲結合,教會受檢測兒童對給出的測試聲音做出明確的游戲反應,從而得到受試兒童的整體聽力水平,常用于2歲半至5歲或更年長的兒童。小兒行為測聽可以為受試兒童聽力損失程度及聽力補償水平提供依據。
對于新生兒,就需要使用客觀的檢查方式了。在孩子出生48小時后就需要進行例行的聽力篩查,這時需使用我們的聽力篩查儀設備,產生于耳蝸,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能夠反映外周聽覺功能的狀態以及在沒有中耳功能障礙時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存在的可能性。除了對新生兒聽力進行篩查外,聽力篩查儀設備對藥物性聾和噪聲性聾的早期監測也有極大的輔助作用。
當然,無論是聽力篩查儀還是其它相應的聽力檢查設備,都不可能憑單一方式就能檢測確診疾病,每種設備都有其側重點,結合其它方式及患者的實際反映才能更精確地得出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