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以聽力測試來判斷小兒聽力損失的程度,并以此結果作為植入人工耳蝸的標準,然而,我們真的僅憑借聽力診斷就可以植入人工耳蝸嗎?為什么做耳蝸前一定要做CT?小齡兒童植入前為什么需要體重或各項身體指標達標?
聽力測試為小兒聽力障礙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但要做出科學的診斷或決策,還需進行詳細的病史調查、全面的聽力學評估、發育情況評估以及必要的影像學檢查、遺傳學檢查等,一份科學、全面的診斷應包括聽力損失的程度、性質、病因等內容。
第一步,采集病史
采集聽障兒童病史主要通過詢問聽障兒童家長,詳細了解并記錄發病時間、過程和特點,以及主要的伴隨癥狀和可能的誘因。主要包括:
1)聽力損失開始時間、過程、表現等。
2)母親妊娠史:包括感染史、疾病史和用藥史。尤其要了解妊娠早期的狀況,如風疹病毒感染史、麻疹、流感、腮腺炎等。
3)分娩史:分娩期間有無缺氧、窒息,是否有搶救史。出身時體重、黃疸情況。
4)家族史:家族中有無耳聾病史、有無對耳毒性藥物過敏史以及耳毒性藥物中毒史。
5)個人史:小耳體格發育、智力發育是否與正常兒相同,有無腦膜炎、腮腺炎、抽搐、腦外傷和中耳炎等病史,有無頭部外傷史,是否用過耳毒性藥物。
在耳鼻喉科醫師或聽力師向家長詢問此類問題時,家長需盡可能詳細準確的回答,家長也可以根據這些病史問題進行聽力損失原因自我排查和預估,做好心理準備,更好的配合醫師。
第二步,身體檢查
篩除掉因身體其他因素導致的聽力問題。
1)小兒發育情況評估包括:精神、智力、肢體、行為、言語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評估。需要與心理醫師和兒科醫師合作進行評估。
2)全身的常規檢查以及必要的??茩z查,如眼科、內科、兒科等相關科室的檢查。
第三步,耳鏡檢查
了解外耳及鼓膜的情況,如外耳道有無狹窄、異物、耵聹栓塞,鼓膜是否正常等。
第四步,聽力學檢查
兒童聽力學檢查需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發育情況等選擇相應的主、客觀測試方法(需注意氣骨導測試)。
1)主觀測試: 聽力正常的嬰兒在出生后對大聲可出現行為反應,且不同年齡段對聲音的反應有所不同,可以利用不同年齡的發育特點,選擇相應的行為測試方法和言語測試方法。一般7個月以上就可以進行部分主觀測試。
2)客觀測試:小兒的年齡、智力、交往能力等因素決定小兒主觀聽力評估較成人面臨更多困難,客觀聽力檢查與主觀檢查相結合可以彌補相互的不足,理論上對于小于3歲的嬰幼兒,客觀測試尤為重要。
關于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的嬰幼兒須在3個月時接受全面的聽力學客觀評估,該評估應該由在小兒聽力評估方面有經驗的聽力師實施,對于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應該在確診后一個月之內驗配適合的助聽裝置,接受早期聽力干預服務,且最遲不超過6個月齡。
第五步,影像學檢查
顳骨及耳部結構細小、復雜、重疊多,且大部分為骨氣混合結構,最理想的方法是高分辨CT和MRI(核磁共振成像)相結合。這可以明確外耳、中耳、內耳及聽神經的結構發育情況,如內耳畸形、炎癥、前庭導水管擴大等。為聽障兒童提供正確的防治及干預措施,使家長具有合理的期望值,做出最佳決策。(對于決定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影像學檢查非常重要)
第六步,遺傳學檢查
基因檢測可以明確聽力障礙發病的病因,為聽障家庭提供科學的預防方案及婚配生育指導,降低人群遺傳性聽力障礙的發病率,減少致病基因突變及向子代傳遞的機會。建議聽障家庭二胎之前一定作此檢測,結果僅供參考,降低聽力損失機會。
兒童聽力障礙的診斷是一個全面、綜合的檢查、評估、判斷過程,強調交叉檢查原則,多項測試結果互相驗證,綜合考慮,需要家長、聽力師、影像科醫生及遺傳學家的共同配合,才能得出科學結論,為下一步治療、干預及康復提供依據。家長需謹遵醫囑,配合檢查,當然對于部分患者醫師會給出更為個體化的檢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