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力檢查儀是在孩子剛出生后進行聽力篩查的一種設備,能更早地確認孩子是否有先天性或永久性聽力損失,以便實施干預。新生兒聽力檢查儀在孩子出生三天內完成,孩子有一定的幾率無法通過,這多是新生兒耳內有羊水、耵聹等導致,待孩子出生三個月左右再進行復篩即可。如果篩查沒有通過,則需進行聽力障礙的確診,確診的孩子應該在三歲前完成相關干預及康復治療。助聽器就是幫助永久性聽力障礙的孩子獲取聽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聽力障礙孩子的助聽器補償到什么程度才最好呢?
聽力損失如不能被及時發現,不但影響兒童(言語和認知發育、教育、就業、婚育)及家庭(溝通障礙、心理、經濟負擔),而且還會成為社會沉重的負擔,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而新生兒聽力檢查儀無法通過篩查的情況,就需要考慮到制定檢測醫院進行聽力障礙確診,已診斷為永久性聽力障礙的孩子需要植入助聽器,助聽器是應對嬰幼兒聽力障礙的重要工具,合適的助聽器能使嬰幼兒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為進一步的言語及語言康復訓練提供先決條件,使其盡可能多的獲得言語發展的機會。而每個人的聽力情況、身體狀況和聽力需求不同,佩戴的助聽器品牌和型號也不同,因此想要找到統一標準來衡量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在一個人身上適用的標準,放到其他人身上就不合適了。
助聽器就是對聲音進行放大,有些聽力師喜歡用“增益”來描述,其實就是讓使用者聽到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專業人士可以通過使用者的聽力情況計算出理論上最適合患者的聽力補償。如果是成年人,助聽器的配備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自身反應,但是對于年齡更小的嬰幼兒來說,就需要用到更多的評估方法、更專業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態度來進行助聽器補償效果,如助聽聽閾評估。助聽聽閾評估采用小兒行為測聽的方法,但是孩子由于智力發育等多方面的原因,還沒辦法給出非常準確的反應,所以助聽聽閾的結果往往比孩子實際的佩戴效果差,且無法反映孩子學習語言的結果如何,因而在重視助聽器效果的同時,還應該更多去重視孩子的康復和語言學習。